喜剧猫眸文学网>修真小说>鲜卑慕容风云录 > 第十六章 . 那一年,慕容恪十八岁
    后赵猛攻,前燕死守。

    咸康四年(338年)五月的前燕都城—棘城(今辽宁义县)恰似“人间炼狱”。铁青石墙蜿蜒如龙,城上前燕士卒刀戟如林、箭石如蝗,城下后赵大军恶嚎惨呼不绝于耳,堆积如山的尸体早已渗透出黑褐色的血水,散发出让人窒息的恶臭。饶是如此,如虎似狼的后赵大军依旧是黑压压一片,此起彼伏,像一排排浊浪一样卷向城墙,城头上的前燕军士们大多早已血满征袍,狰狞变形的脸上、布满血丝的双眼怒焰似火,早已砍出道道豁口的弯刀疯魔似的向攻上城墙的后赵士卒砍去,血雨崩撒之间、滚颅残肢断腿一片,无数士卒伴随着凄厉的哀嚎不断从城头、云梯处滚落城下……

    燕赵大战十几日,棘城竟不能破!

    我们细细分析此战:

    1、兵法云“十倍围之、五倍攻之”,后赵大军虽有十万,但倘若前燕都城陷落,必然是亡国无疑,所以前燕是同仇敌忾,“举国以拒后赵”。有人可能会说,同样后赵十万大军,为什么段部会迅速亡国?而段部的迅速覆灭更多缘于身受后赵、前燕的两面夹击,腹背受敌所致!(详情见前文)所以,慕容皝虽然输了“道义”,耍了“石虎”,但段部真正灭亡的“首恶”得算到慕容皝头上。

    2、后赵都城为邺(今河北临漳)距棘城(辽宁义县)千里之遥,孤军深入,粮草缁重日久必然吃紧,久战不克,军心必然动荡,且后赵大军从年初攻段部再伐前燕,日久已成疲惫之师。而前燕历经慕容廆、慕容皝数代经营,此时兵精粮足、将士用命、上下齐心,彼时的棘城无异于铁壁铜墙。

    3、此时后赵若想灭前燕,只有一个办法——联合前燕的“世仇”鲜卑宇文部,以灭段部之法,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,两国夹攻,前燕必亡!可惜,骄横跋扈的石虎不屑!昏庸保守的宇文逸豆归不敢。

    从军以来纵横捭阖、攻无不克的石虎那令人心悸胆寒的獠牙有史以来第一次被“硌”的“生痛”。

    孤军远征,“攻坚消耗战”实乃兵家之大忌!五月十三日,石虎终于下达了撤军的命令。

    后赵大军既撤,棘城终于保住了!前燕军民弹冠相庆,慕容皝也终于松了一口气,而慕容皝那个最出色的儿子却没那么好惹……

    我老爹是“耍”了你,你丫找上门来围着我家叮叮咣咣打了小半月…这会要走了,你莫走……

    石虎来时携风带雨,走时岂能乱了四季?

    没错,这么想的就是那个被后世尊称为“十六国第一名将”的慕容恪,彼时慕容恪年方十八岁。

    慕容恪(320年~367年),字玄恭,昌黎棘城(今辽宁省义县)人,鲜卑族。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大臣、政治家、战略家,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,景昭帝慕容儁的弟弟。

    “恪幼而敦厚,沉深有大度。身长八尺七寸,容貌魁杰,雄毅严重。每所言及,辄经纶事务,皝始异焉,乃授之以兵”《晋书.慕容恪载记》。意思是慕容恪年幼时就敦厚稳重,沉稳大度,身高八尺七寸,容貌出众,威仪雄健,其母高氏不被宠爱,所以一直不为父亲慕容皝所注意。直到慕容恪十五岁时,其父每次和他对话,都能说出经世之理,慕容皝惊异不已,遂逐步委托其兵权。

    慕容恪谨慎大度,谦恭仁和,十五岁时,开始掌握军队,多次以弱胜强,打败后赵和高句丽,稳固了慕容氏的辽东霸主的地位。景昭帝慕容儁去世后,忠心辅佐幼主,拜太宰,册封太原王。总揽朝廷军政,毫无私心,以“德治“为基,构筑国家最大版图,周边邻国顿时陷入恐慌。慕容恪备受历朝历代推崇,尊为十六国第一名将。唐宋时期,配享武庙。

    时慕容恪见石虎大军渐撤,急觐见慕容皝,大义凛然道:“今后赵攻城日久,士卒折损过甚,粮草缁重损耗殆尽,已呈孱弱疲形之态,今贸然遁走,石虎必心怯矣!我愿率精锐趁凌晨石虎众军懈怠之际追袭之!石虎必不能防,父王尽可率大军殿后,高举火把,以壮声势,彼时一举攻杀,必可大胜之!”

    慕容皝从其计,拨调二千精锐铁骑由慕容恪凌晨时分出城袭杀石虎大军,后赵仓促撤军之际,突遭追袭,阵形大乱,军心哗然,石虎回望棘城门洞大开,火把通红、杀声震天,后赵诸军混乱惊恐,丢盔弃甲望风而逃,慕容恪会合大军一路追杀,斩杀俘获三万余人,一路追杀数百里至凡城(今辽宁喀左)筑城而返。

    后赵与前燕的昌黎之战(因前燕早期都城—棘城,魏晋时归属昌黎郡),以前燕大胜告终。此战也是睥睨群雄、纵横捭阖天下的石虎为数不多的惨败。同样,此战也是慕容恪史册里有据可查的“处子之战”。

    昌黎之战,举凡史书聊聊几笔带过,而此战歼敌数量之巨却堪称前燕早期之最,而此战精妙之处在于:

    1.慕容恪善于分析彼时战局,深知后赵孤军深入,粮草后援匮乏,久战不下,士气必然低落。

    2.后赵撤军说明已露怯意,军心动荡之际,攻袭一但得手,溃败必成燎原之势。

    3.选择凌晨最黑暗时刻攻击,此时,是一天最懈怠,最疲惫之际,也是最利奔袭的最佳时机。

    4.大张旗鼓布设“疑兵”,为突袭精锐骑兵造势,若突袭得手,合兵共伐。若败,无关大局。

    “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”,昌黎之战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。